骇客白关于目标用户“圈内”和“圈外”需求的讨论
今天和姜楠讨论的骇客白项目 hackerby.com “圈内”和“圈外”需求的问题,有几个不错的knowhow,同步一些。
用户遇到问题一般会怎么解决?
一种是以信息形式检索(搜索文本、Google、git、知乎、掘金),一种是人为载体的检索(问身边人,朋友、亲戚、同事)
我们在把用人组织信息的事情,做的更精(经验、坑、面对面聊的东西,比本文形式所包含的信息更丰富),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携带的信息比讯息本身可能更有价值)。
如果只做开发者可能存在局限?
开发者群体比较小,愿意为信息差买单的人可能少,这本身可能面临和在行一样的信息差问题。姜楠担心圈子小,还需要承担教育用户的责任。我会觉得,我们看到了以人为载体检索信息的需求还没有充分满足,所以开发这个产品来满足这个需求,如果产品是到位的,相较于教育用户,我们更是在迎合需求。
同时,不可否认,圈内的交流信息差小,我们也可以去思考圈内有足够用户(加入50-100个从业者),圈外需求的匹配过程。姜楠提到了“非互联网的从业人员 + 应届生 + 互联网从业人员”的结构,这其实也是我已经在探路的情况。
- 非互联网人人员:我在行上有个话题是“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也接触了些企业创始人用户,他们更在意信息差的价值,愿意为信息差买单,在行头部用户一个医药企业的老总儿子,富二代,企业人力资源副总裁,在行花了10万,就是看中信息差的价值,认识牛人。因此,我们在合适的阶段,可以把圈内的用户和这些非互联网人对接。诸如此类,可以探索。
- 应届生:消费能力弱,但是需求旺盛。目前有些应届生职业的产品,类似offer100,实习僧等。也有尝试联系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类型学校,目前的认知是头部学校资源好,学校对于求职招聘解决好,我们目前切入难度大。可以考虑一些大专院校,尝试进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QQ群看看,这里需要找到高校资源、创业者聊聊。探索中。
- 互联网从业人员:目前我们打“开发者、创造者”,其实就是这个人群,最兜底,也是我们目前团队资源最容易打的人群,身边人可能就是需求者,好的专家可以通过身边人介绍,往上能够得上。

综合讨论,一阶段,我们聚焦在“圈内”,把种子用户放进来,验证目标的实践(50-100人,10个有效交流)。二阶段考虑“扩圈”,以上聊的3个群体,都可以探索,大家开放探讨。
附录
扩圈过程可以研究的资料:
路人甲TMT公号,程序员类的大号了,目前可能做些围绕程序员的创业项目,值得关注。之前为程序员做过理财、相亲服务,这都是刚需。
单身青年自救平台,相亲值得关注的点,在于找到一个刚需,做对的匹配。高质量的供给(比如好看、高学历的女生)天然带流量(手动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