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一个想成为”咸鱼”的社畜
愿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做自己想做的项目,
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实现为自己打工的目标
关于女生做程序员
水上山:做研发工程师/独立开发者男生比较多,连github都被戏称为Gayhub。程序员这个行业女生会少一点,你自己作为一个女生从业者去做的时候,你觉得对于写程序有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优势劣势呢?
姜楠:女性的程序员好像稍微少一点,但是在写程序这一块来看的话,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因为女生确实会面临着一些结婚、生子的问题,所以尤其今年找工作的时候,就额外的会碰到了这些问题。
水上山:做项目有时候男女搭配会好一点,一个男生比较多的职业工种里面,会不会体会到大家的照顾或者体贴(哈哈)?
姜楠:没有。程序员的男生是属于那种真的超“直男”的,他也不太会因为你是女生,然后特殊照顾。
水上山提醒:广大程序员男同学们,请不要太直男,关爱身边程序员小姐姐从你做起。还有产品和运营的男同学们,这更是你们的责任!
5年和10年后你的理想生活是怎么样的?
水上山:你觉得你在5年或者10年后自己的理想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姜楠:我之前一直的规划其实就是不上班,对每个人都我也是后来规划的是说转行程序员之后有一个稳定的私活的渠道,然后把这个渠道之后我可以靠这个来维持生活。要靠思索,我本来是这么计划的,但是现在看起来私活的渠道很不固定,而且也很不稳定,所以目前没有实现这个计划。
水上山:我也有一直关注freelancer,或者国内有时候叫独立开发者。很多人的自由,是希望获得时间和钱之后,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再问一个,你觉得在你自由之后,你希望做一些什么事情?
姜楠:我就想找一个地儿待着,不太像旅游,可能是找一乡土气息浓郁的城市,也可以是乡村而不是城市。
水上山:你是北京人对吧,你会离开北京吗?
姜楠:我应该会。
水上山:这个很厉害(很多北京女孩不愿意离开北京)。让我想起一个人,之前去大理的时候住的airbnb房东,之前在上海做IT项目的,干了几年拿了几百万,然后就跑到大理买了几栋别墅,然后开始自己开始自己在那里生活,然后拍照,然后把别墅拿出来做旅游的租赁。感觉我们这行业很多人希望做这样的事情,但是真真实践还是需要很大勇气,希望你能某天实现理想。
关于人生伴侣
水上山:你会对你未来的伴侣有什么要求吗?或者说比如说对于举个例子,比如我希望我的伴侣能够理解我说的我的理想。
姜楠:我不希望找那种自我意识特别强的,他会迫使我去做一些东西的这种我特别不喜欢。明水上山:需要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态度,这个非常重要。
关于独立项目/产品点子
水上山:除了我们现在的项目,有没有你觉得想做、一直没做的产品?
姜楠:我应该跟你有提过,我想做中国版的LeetCode,但是现在其实已经有了,但是我这个想法是之前在刚刚转程序员没几年的时候,因为那时候觉得面试真的超烦,现在虽然我也这么觉得,但是主要是因为他会问到你一些比如说你项目中压根用不到的东西,就像算法,然后一些写代码的思路。
然后我就想说提供一个平台,但是我当时的想法是也这种买卖性质的也不完全买卖,我会公开一部分的题,比如说阿里的一面二面三面,然后我可能会一年二年,然后三年让你付费,这种然后这个题都是由真正去过阿里面试的人来录入的,然后其他的人可以去观看,然后去付费,它跟LeetCode还不太一样的。
水上山:相当于以群众的力量去上传或上载,甚至是里面的面试官,你去把一些内容录入。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题库,让帮你去去理解,或者说面对不同的场景。(这个时候想到了桥水达瑞欧写的《原则》关于coach功能模块的阐述,参见这篇文关于“骇客白的项目交付到底是什么?”部分)
关于三分钟热情
水上山:大家做事情都会有那种状态,三分钟热情,就是当我比如今天晚上想到一个点子或者是一个项目,我觉得这事情非常棒,但是可能第二天可能也就进入了常规的生活。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这个情况,会怎么处理?
姜楠:像我之前有想法的其他项目,我也跟我周围的朋友都说过,然后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个项目挺好的,但是好像很难不知道怎么做,怎么去切,怎么入手。可能朋友都属于那种生活态度比较懒散的,所以我觉得如果想克服这件事,反正单靠我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最好是有一群人,然后这里边有一个那种特别有毅力的那种人得推着我往前走。
关于一起做项目
水上山:谈谈我的感想,任何一个项目都会需要不同的人的经历背景和构成。每个人过去二三十年经历的事情,决定了我现在站在这里,有缘分一起做事,应该去包容这种不同,去坚持共识。
姜楠:对,另外我不太认同那种一言堂的形式,我比较你比较喜欢大家都是平等的,虽然可能有一个人拿主意,但是一定是大家都觉得这个东西是好的,是可以做的,是认可的。然后我属于这种,但是我又不属于拿主意的那个人。
水上山:《原则》里非常重要一个原则是“创意择优”,但是要以所有的东西都是以极度透明的前提去推进,更需要有最终的策权。
关于“骇客白”项目
水上山:聊下项目的关于付费与否的三种方案。很早有本书(怪诞行为学),讲到当我们用钱做价值锚定的时候,人都会开启理性脑去判断,对事情的判断就是你给我讲的值不值这个钱。但是如果开启的感性脑,判断维度会不一样,就像github开源,他们获得的动力是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实现;就像做公益,你不会考虑这个事情我能赚多少钱,而是带来多少社会价值。那么我抛出三种关于付费与否的方案,你怎么看待?
【单次付费】类似在行的逻辑,对单次的约聊(面试/答疑/问题解答/职业咨询)付费。
【不付费】我们做成类似让有经验者公益捐出1小时帮助后来者?这样的问题是我们要恰饭(哈哈)商业化不好做。但是会更有力去满足大佬“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可能能让我们更容易起步,跑起来后想商业的事情。
【邀请制/会员制】季度/年度会员制?在行的模式是对单次约见付费,这样你会去计算每次约见的得失成本。如果我们做成邀请制,成员整体的质量,是这个产品的价值所在,是“人——项目——经验”之间所有信息流动,产生的价值。会员付费,买的是这里群体逐渐扩散的人、项目、经验。那是否能让人脱钩单次约见成本的考虑(脱离金钱价值的计算),同时,这里积累了大家的背书、人推荐人我们把这个数据做成更游戏化的激励,让人更重视“社会价值”的计算。
姜楠:其实我觉得可能我更倾向于会员制的这种。先说我自己的观点,刚开始我是免费的是讲的这种方式,然后去帮助到了某些人,然后会有一些更更高端的更高精尖的东西可能是放到后面,然后你要想听这一块这一部分的内容需要付费。
然后前几场听完之后,大家有一个反馈的机制,然后大家觉得还不错还挺好,然后这时候可能就会有部分人愿意进行后面的事情。
水上山:好的,我理解你意思了。那么对于单次付费和和公益免费,不选择他们的原因是?
姜楠:我去咨询在行这个行家,现在比较难,我不知道我要花钱能买到什么,对吧?对,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有朋友推荐,我可能会考虑一下,就属于这种熟人效应之类的。
然后公益,到时候就要想再怎么完成其他的商业模式,或者怎么怎么活下去,对,这叫很现实的问题。
水上山:免费、单次付费、会员付费。都有做好的先例,对于会员制度,最需要关注的是早期成员的质量,以及怎么分配权益给大家,是足够的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实现),以及合适的金钱收益?这个需要更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推荐一个电影、书、音乐,或者喜欢的事情,你会推荐什么,原因是什么?
推荐《心慌方cube》、《看不见的客人》、《黑暗面》、《饥饿站台》,有反转的,揭露人性的题材。
关于骇客白专访
我们会访谈创客(独立开发者、研发、产品运营)他们的项目和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个公号共享给大家,欢迎大家关注、等待、思考、碰撞。
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