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在行zaih.com

上周在脉脉收到一个朋友的私信,想聊聊在行,对方也是一个创业公司的产品技术负责人,一直对“在行”模式很感兴趣。在一次约谈交流之后,我意识到,应该把这3-4年对在行的理解,趁着还没遗忘,记录下来。
在行是什么?zaih.com
zaih.com是“1对1付费深度交流平台”。这个APP怎么玩的?用户通过在行平台预约某个方向的专家,支付费用,并在约定时间地点完成一次1-2小时不等1对1见面交流。
在行于2014-2015年由果壳创始人姬十三创立,因为常年来在知识科普领域深耕,十三也一直在思考,很多人生路上很多的坎儿,人们都期望过来人指点迷津。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行通过早期几个成员人肉撮合的方式,完成了MVP测试,后来逐渐形成了APP、web、小程序多端布局,也形成了供需两端平衡的状态。
对于很多在行的深度用户,上面的解释是不够丰满的。再尝试给在行一些羽翼:
- 在行是一个介于在“知识付费”和“社交”中间的产品。
- 在行是一个跑不大,但也不那么容易死的产品。
- 在行的核心体验在于拓宽认知边界,在于一次不以赚钱和购买为目的线下交流。
关于知识付费和社交
很多人把在行当成知识付费的一个代表性产品,从交易形态看,确实是1个用户通过付费,购买行家的非标知识咨询、或者沟通。但其实,深入了解这个产品的人,知道他有更强的社交属性在里面。里面很多人用户,把在行当成了外脑,在自己的事业、生意和人生遇到难题的时候,求助这个外脑补充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而这里积累的人脉,往往成为他们后续发展的支持。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知识付费的行为,但实际上却在满足一个事业类型、职场类型的社交链接需求。
为什么在行做不大?
互联网做大的交易平台,有几种类型:
- 交付产品标准化,在模式和相对优势清晰后,能够靠资本快速推动扩张。Uber、滴滴、在线教育。
- 交付产品非标,但需求足够高频,平台早期地推/线上推广,建立护城河后别人难以攻陷。阿里巴巴电商、美团外卖、airbnb。
在行做不大,因为首先这里的每个交付物极其非标,在行的交易SKU是每个行家的一个经验话题,如“物联网和智能家居快速入门”、“创业公司如何快速组建团队”。无法标准化的产品,用户对于交付物的理解就千差万别,对于交付物的价值评估就非常难。其次,对于非标品,经验交流和咨询这个事情,并不是一个高频需求,对于职场人,可能一年1-3次职业问题需要求助于专家,这还得有这个意识的用户。因此,互联网交易平台做大的两条通路,在现有的在行上都没有满足。这就是在行为什么做不大的原因。
如果在行要做大,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探讨和测试过几个方向,分享一下。时间来到2021年,任何一个可能做大的方向,都不是简单的产品开发、运营动作就可以带出结果,都需要极其专注和毅力,才有可能搏一个机会。以下的任何方向都是破釜沉舟:
- 提供更标准化的交付物,砍掉无法标准化的业务,聚焦在可标准化、需求量足够大的方向。如某些行业的简历、模拟面试、职业咨询。(LeetCode、超级简历)。当然,可标准化的交付物,不局限于此。
- 把非标做到极值,提供价值差异更大的客单价更高的产品,做好交付物体验。如私董会、创业者训练营。这需要更强的地推能力和BD能力,需要建立一套不弱于在线教育的销售体系。
- 答疑解惑,分享体验。这个事情,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我们之前过于强调了行家对用户的单向输出,但世界的交流有时候往往是无标度网络,发生在更多不同强度的节点之间。吃饭、轰趴、狼人杀剧本杀外的交流,人们热爱仪式感、和质感。做一个有仪式感和质感,同时高频无门槛的事情,可能能把在行带到另外一个境界。
我是前在行产品和产品运营负责人,海峰。关于“在行”有任何疑问,欢迎回信交流,也可以来我的在行主页,支持我曾经的工作。
